前段时间听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:一个华裔高中生开着父母帮他买的新车去学校,同学都无比的艳羡。他却撒谎告诉同学们车是自己投资赚来的。为什么?因为在美国青少年群体里,他们已经开始逐渐走向独立,在同龄人中,如果能够经济上完全自给自足那是非常荣耀的事情。那么美国的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有什么独到之处呢。那么,美国家庭是如何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,培养他们的财商和金钱观呢?
从小做起
美国父母大多都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、勤奋与金钱的关系,甚至从3岁开始就教孩子辨认硬币和纸币,等到上幼儿园或者一年的时候,孩子们基本培养出“自己的钱”的意识。小猪银行是个非常好的工具。能够引起孩子的兴趣,而且直观容易理解。
学校主张理财教育
在美国学校里,你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:同学们自由组合组成各种各样的公司,在同学、老师间做生意,看谁能赚更多的钱。孩子们的“公司”或是白手起家,或是自筹资金。或者,让几个班的孩子组成一个“工贸”性质的公司。孩子们各有自己的角色,有当工人的、有当设计人员的、有当管理人员的。公司内部用假钱流通,把个人的工作角色同报酬联系起来。学校里还会举办真正的“拍卖会”,学生以自己的成绩换算成拍卖的资金,拍卖物都是孩子联系各个赞助公司得来的。
美国学校开展的这些活动很注意让孩子们学习社会上的“生存竞争”的技巧,也让孩子看到社会竞争的残酷的一面。这样,有关“钱”的教育也就随之进入到另一个层次,即把“赚钱”的行为演绎得更贴近生活了。
自己挣钱自己花
美国家庭里当孩子向父母伸手要钱来支付自己的消费的时候,父母经常说:“要花钱,自己挣!”美国很多小孩都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,以获得一点收入。这能使孩子认识到: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,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。
因此,大多数美国孩子很习惯打工,小至在家洗碗、扫地或帮邻居作临时保姆,大到去做兼职等,只要是可以赚钱的活儿,家长都会鼓励孩子去做。在每年的感恩节,童子军们就会外出筹募经费。在美国,经常会看到拿着手工饼干或慈善餐券到住宅区按门铃兜售的小朋友。
为什么美国父母不直接给孩子所需的费用?孩子们不是在做善事吗?他们一致的观点是,通过这种用劳力去实现目的的生活经验会让孩子们更有成就感,同时,也能从赚钱不易的切身体会中懂得并珍惜劳动所得的每一份回报。这样,孩子们每花一分钱都会多些思考,会更懂得把金钱运用在最值得的地方,这对孩子们一生的金钱观会有很正面的帮助。